返回

脱钩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实力打脸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哪来的……通讯作者?

    胡校长站在台上,疯狂鼓掌:“下面请苏时宜同学上台来跟大家说几句?分享分享经验?”

    “好——上台——上台——”

    现场掌声热烈。

    就连陈一也忍不住拍起手来。

    给卓耘看得一愣一愣的,“哥,你……”不失落吗?

    陈一终于不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了,他嘴角浅浅上扬:“优秀的人太多,天才也一抓一大把……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“科研,本就不该一枝独秀。”

    百花齐放,才是繁荣。

    可惜总有人不懂这个道理——

    徐艺从最初的怔愣、不甘、埋怨,到听清“苏时宜”三个字后的惊诧、错愕、难以置信,一张脸像调色盘一样,不要太好看。

    徐素锦更是笑容骤敛,眼神发冷。

    苏时宜被半推着上台。

    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,不过——

    “学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科研是一段注定艰辛的旅途,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,只有不忘初心,才能方得始终,谢谢。”

    说完,她四十五度鞠躬,起身的时候笑着看向台下的徐素锦团队。

    这番话在点谁,不要太明显。

    徐素锦表情骤僵,眼中竟有一丝心虚闪过。

    陈一则目光沉沉,深邃如渊。

    这时,徐艺突然站起来——

    “胡校长,我有一个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这位同学,你说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开学不到两个月,苏时宜同学不声不响地就发了篇《Science》,这不是很奇怪吗?”

    要知道,一篇《Science》的含金量远非一篇普通SCI论文可比,自然难度也无法相提并论。

    不说其他,就说过稿率——

    《Science》每周约发表20篇论文,由于版面限制,很多高水平论文甚至在没有得到同行评议之前就会被退回。

    每年,约莫有7000篇论文稿件投到《Science》编辑部,但也只有15%左右能被录用。

    而其中70%来自M国,其余才来自欧洲和亚洲。

    虽然苏时宜发的这篇只是Compass,并非正儿八经的Research,但过稿率基本大差不大。

    很多科学家发一篇《Science》至少都需要一年时间准备,包括但不限于开题研讨、实验作证、结论分析等等。

    最后还可能被退稿。

    怎么她苏时宜两个月就做成了别人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无法完成的事?

    除非……

    徐艺:“她作弊!”


实力打脸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